大元未上市股票研究團隊在此爲您服務

股海茫茫~幫你尋找最好賣點

未上市股票的交流區

版主接觸未上市(櫃)股票多年,歷經華碩,原相,南電,小松,洋華等公司從未上市股票到上市股王,然而未上市股票獲利爆發力雖強,動輒百倍,但伴隨風險極高,本站根據多年未上市股票經驗努力搜尋未上市股票產業資訊及未上市股票線上訊息,提供各種台灣未上市股票行情及趨勢諮詢,祝您投資順利~ MSN:chin8118@hotmail.com

網頁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未上市股票~賜福科技 鴻海的宿命:無法擺脫中國製造標籤

即便大規模轉移産能和開發無人工廠,郭台銘也無法擺脫中國製造的標籤

文 方儒

在鴻海集團台北土城總部,一座耗資3億台幣的無人工廠近期已經開工。全自動化的生産綫,由機器手臂來做CPU的插槽,能夠非常精準、毫無誤差的在兩、三公分見方的電路板上,密密麻麻插上三千根端子,一天産量高達七千個。

每一顆Intel、AMD的CPU旁,都需要透過CPU插槽,來傳遞電子訊號給主板。如果說CPU是計算機的心臟,CPU插槽就相當於心髒的瓣膜。鴻海在CPU插槽的全球市占率,則高達75%,如果郭台銘一聲令下暫緩出貨,等同全球計算機産業就要瞬間停擺。

富士康在深圳龍華園區的不同事業部的工人開始了搬遷。這裏的工人招聘也已經停止

富士康在深圳龍華園區的不同事業部的工人開始了搬遷。這裏的工人招聘也已經停止

這座示範性質的無人工廠,是由鴻海集團旗下子公司“賜福科技”負責經營。整個團隊都是由台灣“工研院”機械所挖角過來的,可以說是寶島這個領域中,最優秀的人才。

對郭台銘來說,如果不是深圳龍華園區連續發生員工“跳樓事件”,繼續發展無人工廠—未來鴻海集團最重要的轉型方向之一就是加大無人工廠的使用比例—可能會按部就班地進行。但是現在,“跳樓事件”以及隨後的加薪補救措施(詳情請查詢《郭台銘的煉獄》)顯然讓郭台銘不得不打亂順序,把産能內遷作為鴻海集團轉型的最優先順序任務。

在6月底和7月初,深圳龍華園區的不同事業部的工人開始了搬遷,目的地包括河南、廊坊、四川等地,而郭台銘也在公司內部開始了動員大會,一改以前嚴厲的面目,溫和地告訴員工,産能外遷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公司對外遷的員工每個月還有額外的補貼。

遷移效果

在無人工廠無法立刻見效的情況下,再加上“跳樓事件”的壓力,鴻海向內地的産能轉移就成為必然。事實上,熟悉鴻海的人也知道,産能遷移是鴻海早就制定好的計劃。在2009年,鴻海內部就提出過“黃金十年,贏在大陸”的戰略,其一方麵包括計劃在跨國品牌之外贏得更多內地企業的代工大單,另一方則包括將産能從相對集中的深圳逐步遷移到大陸的各個區域,以均衡發展並緩減壓力成本。此後的一段時間內,後一個目標一直在緩慢進行。

在過去幾年,鴻海已經在華南、華東、華中、華北、東北等地創建完成二十個科技工業園區,研發製造基地早已遍佈全國各地。比如消費電子産品事業群已在深圳、煙台、佛山、太原、昆山、南寧、武漢等地設有大型研發和製造基地;營運中心也從華南深圳地區擴展到環渤海經濟圈明星城市山東煙台,並新增昆山、上海營運據點—這一次因為“跳樓事件”,鴻海開始加快執行過去的戰略。

對鴻海而言,充分利用大陸市場的人口紅利、降低成本壓力、改善管理等種種原因是實施搬遷的主要動因,再加上內地各個地方政府爭相對鴻海開出的優惠措施,也讓鴻海決意避免工人過於集中在深圳龍華的窘境。

如果按照鴻海最終的計劃,産能遷移無疑是緩解目前“跳樓事件”負面影響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在大陸各個區域事業群都會利用當地的地理、人力優勢,把製造的價值進一步提升,同時利潤率會因為各項成本的降低而有所提升,即使這次大規模加薪計劃,也會在未來通過利潤水平提高而對沖—即使是花旗、摩根士丹利都調低了未來一年對富士康盈利的預期,但是實際上,今年第一季度,鴻海的整體利潤率為3.3%,依然高於聯想的2.25%和方正科技的1.53%。

而這樣的計劃,同樣也有跨國品牌的背後認可。不久前富士康獲得戴爾公司企業筆記型電腦訂單,明年出貨量將有望達到300萬至350萬台,該項目的生産基地據稱主要集中在煙台。

至於在深圳龍華“跳樓事件”而暴露出來的管理問題,也會隨着內遷逐步得到控制。在所有內遷計劃中,不再有人數為40萬的超大型生産區,更多是人數在數萬人的園區,而且輔以相對完善的社區設置。至於深圳龍華的生産基地,近期已經停止了對普通工人的招聘。

轉型難題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鴻海順利地完成了産能遷移,他會再次把無人工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嗎?

郭台銘曾經考察日本的一家手錶工廠,由於手錶製造非常精細,自動化程度相當高。他得來靈感後,研究發現無人工廠廠房面積減少五成,還可以便利搬遷,甚至連燈都不用開,走進去伸手不見五指,是高度響應節能減排口號的綠色工廠。“人要呼吸,機器不要。”郭台銘面對台灣媒體時說。受此啓發,郭台銘極力想擺脫“製造鴻海”的刻板模式,邁向更加依賴機器的“高科技鴻海”。

鴻海把人工製造的價值發揮到了最大,然而這根深蒂固的經營模式,也成了轉型最大的障礙。因為郭台銘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告訴蘋果:對不起,我不再幫你代工了。客戶、股東、供貨商、員工等各個公司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都會跳腳。

iPhone、iPad、數碼相機、筆記本計算機,個個都需要上百道、上千道工序,跟小小手錶製作大大不同。至今仍須仰賴一個個流水綫的工人,把數百個零部件組裝起來,要想全部由機械人代勞,絶對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真能全部自動化,蘋果為什麼不自己做就好了?”一位台灣手機代工大廠副總經理對《環球企業家》說。

另外,鴻海的代工産品都是巨量,不是上百萬件的大單,郭台銘根本看不上眼,如果要有這麼多的機器人來做代工,投資金額與所需時間,恐怕很不劃算。

過去二十年,日本企業在人工成本攀高後,也積極轉往自動化生産,但他們卻發現,在生産少量多樣的繁複産品時,良率非常低。這除了造成日本經濟大環境的失落十年外,也證實完全自動化生産並不可行。

如果以鴻海來說,在CPU插槽、機殼拋光等單一關鍵零部件,確實可以仰賴機器手臂,精準度確實很高。但以鴻海現在主要的各個代工産品來說,都牽涉到複雜的組裝流程時,恐怕還是需要中國大陸工人的粗壯手臂。

在這思考維度下,環顧全世界,目前還沒有任何國家或地區,能夠完全替換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中國製造,沒有辦法馬上取代。”宏碁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對《環球企業家》如此分析。

沒有留言: